您的位置: 首页 - 所有科室 - 心血管科 - 典型病例

【广东卫生在线】25岁、52岁均突发心梗!记住这两个数字能救命→

2023-11-20 09:31 阅读次数:3275

今天(11月20日)是

中国第十个心梗救治日

研究发现

超过半数心梗患者

在心源性猝死前1个月曾出现症状

且九成在猝死前24小时会再次出现症状

但只有19%的患者呼叫了救护车

医生支招

牢记2个“120”,关键时刻能救命

“有胸痛,我要拨打120”

“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

▼▼▼

突发胸痛不以为然

半夜疼痛加剧送急诊

11月19日晚7时许,自诩身强体健,从未做过体检,52岁的高先生发然感觉胸前出现牵扯般的疼痛,随即全身大汗淋漓、左侧肢体乏力。“由于没有放射性的疼痛,也没有恶心呕吐、晕厥、心慌气促,便没有重视和到院治疗。”他说。

直至凌晨,疼痛加剧,家人才紧急将他送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就诊。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塞,心肺五项的检查结果显示异常。

紧急会诊后,该院心血管科张永光主任团队判断高先生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立即让他嚼服了急救用药,为后续手术争取时间。同时,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血栓抽吸术+PTCA+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术中抽取的冠脉闭塞处血栓

造影发现,患者的左前降支完全闭塞,闭塞段还有一个严重的分支,还存在严重血栓负荷,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面对一系列复杂状况,张永光主任团队认真分析、精细操作,最终顺利完成手术,在左前降支植入1枚支架后,患者安全返回了CCU(冠心病监护病房)。

▲术前(左)和术后(右)

老百姓口中的“急性心梗”,全称“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属于冠心病较为凶险的分型之一。

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通用定义,1型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出现斑块侵蚀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2型心肌梗死是指继发于氧供/氧耗失衡导致的心肌梗死。

通常,大家都关注心肌梗死的预警症状——胸痛,但其实,胸闷、心慌、呼吸不畅、腹痛、牙疼、不明原因的恶心和呕吐等等都是心肌梗死的可能信号,如近期曾出现,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张永光提醒,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大汗淋漓,要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动,保持平躺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如果家里有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可自行含服。同时及时拨打120或者到附近医院就诊,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心血管疾病呈“年轻化”

年轻人发病更凶险

近期广东冷空气频繁,气温下降,室内外温差大,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同时,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冬季,气温每下降1℃,人群发生心梗的风险就增加2%。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首位,现有心血管病患者高达3.3亿,而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我国平均每3秒就有一个心梗发生,每3名未得到救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和全年龄段发病趋势,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被确诊为心肌梗死、甚至因此而猝死的个例并不鲜见。

值得警惕的是,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发生心梗,往往因为梗得突然和没有侧枝循环而更加凶险。
近日,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就收治了一名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救治过程惊心动魄的急性心肌梗死,年仅25岁的患者。

发病当日,小刘(化名)突感胸前区持续疼痛、憋闷感,并出现冒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自觉不妥且意识尚清醒的他立马拨打“120”求助。

经救护车紧急接回医院后,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毅琴急会诊,小刘被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然而此时,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意识丧失,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等危急情况。

见状,医院急诊立即进行抢救,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冠状动脉最重要的一条分支)从近端开始就完全闭塞,导致大部心肌细胞处于濒临死亡状态,这是导致小刘病情进展迅速的元凶。

揪出问题根本所在后,心内科快速微创介入处理,植入一枚支架,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入ICU进一步监护治疗。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预后理想。

医生分析,小刘获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患者及时就医,医护团队把握救治黄金时间,术中及术后的规范治疗、用药。

心梗防治知多D

相关推荐